python中OSI七層模型是什么
說明
1、七層模型,亦稱OSI。
2、參考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一個用于計算機或通信系統間互聯的標準體系,一般稱為OSI參考模型或七層模型。
分類
(1)應用層
在OSI參考模型中,最接近用戶的一個層次是為計算機用戶提供應用接口,并直接為用戶提供各種網絡服務。常用應用層的網絡服務協議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2)表示層
表示層提供了應用層數據的各種編碼和轉換功能,以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發送的數據可以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識別。如有必要,該層可以提供一種標準表示形式,用來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格式轉換成通信中使用的標準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以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3)會話層
會話層是指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該層的通信包括不同設備應用程序之間的服務要求和響應。
(4)傳輸層
傳輸層建立了主機端到端的鏈接。傳輸層的功能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錯誤控制和流量控制。這一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讓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從兩個傳輸實體之間的一個主機到主機,用戶可以控制和設置可靠的數據通道。我們通常說TCPUDP就在這一層。端口號既是這里的終端。
(5)網絡層
該層通過IP尋址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對源端運輸層進行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地按地址傳輸到目的端運輸層。通常稱為IP層。這個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IP協議層次。因特網是因特網的基礎。
(6)數據鏈路層
將比特組合成字節,然后將字節組合成幀,使用鏈接層地址(以太網使用MAC地址)訪問介質,并進行錯誤檢測。
數據鏈接層分為兩個子層:邏輯鏈接控制子層和媒體訪問控制子層。
MAC子層處理CSMA/CD算法、數據錯誤驗證、框架等LLC子層定義了幾個字段,使上次協議能夠共享數據鏈路層。實際上,LLC子層不是必要的。
(7)物理層
實際最終信號的傳輸是通過物理層實現的。通過物理介質傳輸比特流。規定了水平、速度和電纜針腳。常用設備包括集線器、中繼器、調制解調器、網線、雙絞線和同軸電纜。這些都是物理層的傳輸介質。
以上就是Python中OSI七層模型的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Python學習教程請關注IT培訓機構:千鋒教育。